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发武汉各界热议:乘势而上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2021-02-28 17:18
来源:武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发武汉各界热议:乘势而上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来源:   武汉学习平台    2021-02-26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发武汉各界热议。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大家纷纷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吃水不忘挖井人

脱贫不忘共产党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与全国人民一道向贫困发起总攻,我国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党如期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感谢党和政府扶贫的好政策,帮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和奋斗方向!”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蔡甸侏儒山街余门村村民余仁广,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内心百感交集。

回忆脱贫致富路,余仁广说,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和我们就像一家人。承包鱼塘缺钱,他们协助我申请扶贫贷款;养殖虾蟹缺技术,他们联系农业技术单位为我们提供支持。

江夏区舒安街八秀村村民收看直播。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没有党领导的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我哪里能有现在有奔头的生活呢。”2015年以前,江夏区舒安街合力村的贫困户柯小林觉得生活看不到希望,成日蔫头耷脑,过得毫无精气神。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后,鼓励他发展种养殖业。5年的时间,他种水稻,养麻鸭,还清了之前的欠款,住上了新房,成了村里的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今年柯小林信心更足了,准备进一步扩大种养殖规模,带着村里其他人一起好好干。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这是奔跑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贫困户们的心声。从六盘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

长江日报15次跟踪探访的脱贫户熊常东,家住新洲区李集街建新村熊家湾村,曾多次重病缠身。经过扶贫帮扶,他一次又一次坚强地站立起来。熊常东感慨,这一切都要感谢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自己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勤扒苦做,增收致富,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中

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

不断创造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脱贫攻坚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我们家就是这千千万万个走出贫困的家庭中的一个,这个过程就像脱胎换骨。”38岁的黄陂长岭街村民陈慧君是武汉首批精准扶贫对象,因丈夫患尿毒症背上债务,家里失去经济来源,陷入贫困。在政府6年不间断的帮扶下,成功脱贫,一家人生活越过越好。现在的陈慧君,对未来十分有信心。她说,“我会按总书记说的那样,‘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等待、不观望,现在生活确实改变了我,但我也正在改变生活!”

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广大扶贫干部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脱贫群众露出的真诚笑脸,就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肯定。”市政协机关驻绿化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文广是一名驻村近三年的“扶贫人”,他感慨,精准扶贫让自己感受到了奋斗的意义。如今,站在新起点上,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接续奋斗,阔步前行。”

2月25日,黄陂区王家河街青云村文化活动中心,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民集体收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直播。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硚口区文化和旅游局派驻黄陂区罗汉寺街道伏西村的扶贫干部曲宗文说,今后,更要发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武汉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张传友说,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全党全国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扶贫成果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最近,武昌区公安分局长岗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周锦先先后联系了3家企业的八九名代表来到长岗山村,体验乡村旅游,反响热烈。这里曾是新洲区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多年来因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滞后。2015年起,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开展帮扶,近年来先后建起了黄金茶、民俗、光伏发电、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扶贫项目,2018年底村里实现脱贫。周锦先说,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村里的建设中,资源越来越丰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治理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要事,也是困扰当前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江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立新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履行减贫国际责任,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用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向建党一百周年隆重献礼。

赵立新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

“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他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扎扎实实脱贫行动、经得起最严格考核评估的实实在在脱贫成果和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性成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守初心、担使命,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及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这24个字熠熠生辉、催人奋进。”武汉市交通运输局驻江夏区浮山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姚文华说,千年梦想圆梦,脱贫只是第一步,只要我们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激动、兴奋、干劲十足!”蔡甸区禾嫁村内,武汉市人民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海涛和村委会成员们一起收看了大会实况。他说,禾嫁村的成功脱贫,正是“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精神的体现。王海涛介绍,禾稼村此前是国家级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造血”能力低。多年来,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因地制宜,吸引产业入驻。目前村里面积1000平方米的厂房区已经开始建设,预计年内完工。

“脱贫攻坚检验了中国共产党承担历史使命和兑现承诺的能力,脱贫攻坚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会被进一步发扬。”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数亿人口脱离贫困得益于正确的发展道路选择。

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李军银认为,脱贫攻坚精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在中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凝结而成的,是无数人攻坚克难沉淀出来的。“不管未来我们走到何处,遇到何种困难,创造何种奇迹,都需要这股精神力量,在伟大实践中也将不断产生出其他伟大精神,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变的是工作重心,不变的是工作力度。

正在黄陂区罗汉寺街道伏东村驻村扶贫的市委市直机关工委“90后”选调生陈典香和工作队员们一起全程收看了大会。陈典香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伏东村在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蔬菜基地等产业,早在2016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贫困户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陈典香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构建防止返贫机制,千方百计通过发展产业帮助群众致富,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之举。

新洲区仓埠街陶岗村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青山区驻新洲区仓埠街陶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小平2019年8月开始驻村工作。通过直播带货、现场采摘等方式,2020年,驻村工作队协助合作社销售葡萄11000余斤、销售金额12万余元。合作社带动了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增收约5000元。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驻村帮扶中,我深深认识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手里的科技力量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本事。” 新洲区毛家冲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武汉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裴忺博士说,看了表彰大会,更加坚定了信心。他介绍,下一步,将以“武汉市农科院研学游基地毛冲研学点”和“武汉市首批乡村休闲游示范村”为支点,探索适合毛家冲村的“农耕研学+休闲采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让这里的经济在科技帮扶下插上腾飞的翅膀”。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张衡 魏娜 秦孟婷 王谦 万凌 覃柳玮 黄征 汪甦 刘嘉 姚传龙 潘璐 戴旻阳 施政 通讯员孙逊 林建武 谢焰锋 何旭兵 周晶晶 王丰昌 李放军 詹鸥 赵康 彭亚楠 张蕾 统筹:郑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