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助力新洲23个村脱贫致富

2020-10-30 15:21
来源:武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来源:楚天都市报    2020-10-30

一村一策发展特色产业 创新推出消费带推扶贫

武昌助力新洲23个村脱贫致富

助农市集开到武昌汉街闹市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庆 通讯员 包惠平 刘金峰 况昕昀 刘弘泰

2015年武汉市启动“精准扶贫”工程,武昌区对口帮扶新洲区23个贫困村,2018年底,该区已帮助驻地完成了23个贫困村423户贫困户1367名贫困对象的脱贫出列任务,全员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逾6000万元。

武昌区要求各帮扶单位及其驻村工作队,用“输血”+“造血”的方式,首先要协助驻地确立一个好项目,精准对接群众,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23个贫困村共开拓了68个扶贫项目,同时,该区创新推出“农夫市集”,以买代帮,以促消费带推扶贫,在巩固精准扶贫脱贫成果的同时,该区积极实行教育扶贫,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产业扶贫:敲定68个扶贫项目,村集体收入大增

“网友们,这是我第一次尝瓜蒌籽,颗粒很饱满,味道甜甜、脆脆的,还有药用价值。”前不久,新洲区三店街举行第二届龙丘瓜蒌节,活动现场网红主播“策巴子”热情地向网友推荐特色农产品——瓜蒌籽。

新洲三店古名龙丘,位于举水河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近年来,武昌区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坚持产业扶贫,全域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协助村里建起了千亩瓜蒌示范园。示范园全力打造集“瓜蒌种植、瓜蒌观赏、瓜蒌烘焙、药材炮制、休闲保健、网络直销”于一体的瓜蒌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给三店产业扶贫提供了新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种植瓜蒌,既发展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为当地不少贫困户、留守老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特色农副产品展台,瓜蒌籽、金丝皇菊、土蜂蜜、桃胶、桃酒、龙丘豆丝、虾稻米、蛙稻米、柳子港麻花、袁田板栗等特色农产品逐一亮相。在龙丘瓜蒌展台,展出了精品瓜蒌、瓜蒌皮、瓜蒌根、天花粉等系列瓜蒌产品。当地人的说法是:种瓜蒌脱贫致富,品瓜蒌健康长寿。不少村民争先购买瓜蒌籽,家住徐古街长岗山村的谢女士,特意跟同事一起前来赶集,到瓜蒌基地拍完照后,又到展示摊点品尝瓜蒌籽,当听说瓜蒌籽有清肺止咳等功效后,她买了100多元瓜蒌籽带回家。

徐贵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孙志翔介绍,瓜蒌种植是徐贵村精准扶贫的重点产业项目,徐贵村瓜蒌基地已流转土地400余亩,每年亩产近万元,年销售额达400余万元。该村每年可从瓜蒌基地获得固定分红1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基地聘用近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门口”务工,每户年均增收近万元。基地还带动163户村民获得土地流转费,户均增收约760元。

据悉,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昌区先后确定了53个对口帮扶单位,先后选派550余人次优秀干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逾6000万元。23个贫困村先后确立了包括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林果花卉、光伏发电、村企联营等在内的68个扶贫项目并全部落实,年均为村集体增收360万元。

消费扶贫:为村民搭建销售平台,拓展产品市场空间

“来来来,各位都来尝尝,这是我们对口扶贫村的豆丝,味道很不错呀。”10月23日下午,武昌区南湖街干部吴明达,抓起一把豆丝,向前来围观的居民们“推销”。当天,“南湖消费扶贫生活馆”在南湖街邻里文化广场开张试营业。

活动现场,扶贫干部们帮着村民们将土特产品从车上搬到桌子上整齐摆放,消费扶贫馆里面销售的农副产品主要来自新洲区,有龙丘豆丝、汪集鸡汤、油面、麻饼、巢蜜、小花菇等,琳琅满目的土味农副产品,让市民高兴不已,立马过来选购。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吴明达说,受疫情影响,加之不少村民信息闭塞,销售渠道有限,大批生态养殖农产品和纯手工制作土特产出现了滞销的情况,他帮忙对接市场,筹办这个“扶贫集市活动”,“为贫困户和村民搭建销售和交流的平台,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宣传他们的产品提升贫困户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南湖居民杨婆婆现场买了两斤豆渣干,说这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美食,晚上先做一份尝尝,找找小时候的记忆,“确实蛮实惠……”

能歌善舞的南湖居民张建军,婆家就住在新洲三店街,“我是新洲人,我愿意为汪集鸡汤代言,我会组织歌舞队去我的家乡消费扶贫。”

武昌区扶贫办干部晏三治介绍,武昌区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更加注重提升被帮扶地区的“造血”能力,“一村一特色”,提升被帮扶地区的‘造血’能力。”争取每个社区都开1家消费扶贫馆,让来自贫困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直供社区,居民消费就是助力扶贫。与此同时,武昌区还在汉街开设助农市集,共设置30个摊位,帮助新洲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

“消费扶贫打通了消费者与贫困户之间的销售渠道,将质量好、价格优、特色强的扶贫产品精准推向市场,实现产销主体的精准对接,拓展了扶贫产品市场空间。”武昌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消费扶贫是武昌区一直坚持的扶贫方式之一,该区不仅开设了武汉市第一家扶贫专馆,还搭建了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的线上平台“武房小店”、线下平台“武旻农业合作社”,不断鼓励企业、单位、社区采购,帮助农产品增产增收。

教育扶贫: 转化教育品牌优势,阻断贫困代际转移

昨日,徐古街乌钵窑村,坐在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里,10岁的敏敏正投入地翻看着一本故事书,暖阳透过窗户照在她的脸上,写满了天真无邪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她的身后,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

村支书孙炳红介绍,农家书屋由对口帮扶的武昌区教育局捐赠,如今,这个农家书屋成为新洲区标杆书屋,孩子学习有了好去处。

乌钵窑村受限于自然环境闭塞、优质师资欠缺、校园设施落后等因素,学校教学质量低。

在帮助村里大力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工作队认为,阻断贫困代际转移,教育是治本之策。2018年,武昌区教育局投入30多万元帮助重建村党群活动中心,打造农家书屋;去年11月又为该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培训与指导,指导镇域学校开设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学校,为徐古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校外活动场地设施,捐赠全套音乐网络教学课程。

让刚刚脱贫摘帽的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孩子们,享受到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扶贫的重要工程。利用“学在武昌”品牌教育优势,工作队不间断组织两区学校间互动:捐赠10万元助学金和部分书籍,委托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进行文化补习和心理疏导;组织武昌区中小学生上街卖报纸攒下4万元,购买台灯和字典赠送给徐古贫困学生;徐古街六位校长,先到武昌实验小学和武珞路中学学习交流;两所窗口学校则派出骨干教师,走进徐古街延安希望小学、徐古初级中学“传经送宝”,并形成对口帮扶徐古街全部中小学校的教育扶贫方案。

去年,武昌区结合新洲区地域特色、青少年精神情感成长需要,精心策划部署为期一年的“童梦有约 圆梦成长”青少年携手共进成长计划。通过组织参观、研学等系列活动,关注帮扶贫困地区儿童心理自信、阳光成长,组织武昌区青少年与新洲青少年交朋友,构建“大爱武昌 圆梦新洲”和谐共赢、共享成长的文化共荣环境,打造有武昌特色的教育精准扶贫品牌。

扶贫工作队表示,教育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扶贫工程,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是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脱贫成果,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