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种田大户压实“米袋子”

2021-03-25 17:23
来源:武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从捡田种到“买”田种

新洲种田大户压实“米袋子”

    村民驾驶农耕机耕田。

    通讯员王林军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亦中 通讯员陈建红王林军)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时常担忧:年轻人大都不会种田,进城打工去了,将来谁来种田? 如今,这个问题在新洲徐古街有了“解”——种田大户机械化操作。

    23日一大早,新洲徐古街扁担山村村民胡秋万调度3台农耕机为自己的农田耕田。“再过一段时间,水稻就要播种了。今年我主要种植常规稻,也试种50亩优质水稻。”胡秋万说。

    50多岁的胡秋万是徐古街种田大户,流转了徐古街扁担山村、胡畈村、雷桃树村3个村共930亩农田,种植水稻。

    “我种田26年了,跟田地都有了感情。”胡秋万说,如果条件允许,他还想流转更多土地种粮。

    上世纪90年代,胡秋万放弃自己从事的长途货运,回家购置手扶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帮助村民种田。然而,随着进城务工潮的兴起,村里大片土地撂荒,胡秋万的农用机械也渐渐无用武之地。

    “别人不种,我就捡来种。”2010年,胡秋万从村民手中捡来50亩田,不用给村民支付任何费用。“一是国家鼓励农民种田,不撂荒土地;二是担心自己的农用机械长期搁置会荒废。当然,我相信,大面积种田也能赚钱。”

    第一年赚的钱虽然不多,但胡秋万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纯收入按300元计算,种1000亩的话,年收入就可观了。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饭碗要装自己的粮食”国家政策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也越来越大。2015年,胡秋万不满足于“捡”田种,他与村委会商量,“买”田种,流转村民土地,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首批530亩农田顺利流转。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17年,胡秋万成立兴农丰家庭农场,流转附近胡畈村、雷桃树村共400亩农田。

    胡秋万的示范,在徐古街掀起了新一股“种田热”,全街冒出了40多个种粮大户,少的种田百余亩,多的种田近千亩。

    徐古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种粮大户将土地撂荒现象大幅缩减,目前,徐古街撂荒土地不足全部耕地面积的10%;土地非粮化现象也得到较好遏制,压实了“米袋子”,有利于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