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战贫”助力穷山村跑出脱贫加速度

2020-11-09 18:56
来源:武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来源:长江日报   2020-11-6

多面“战贫”助力穷山村跑出脱贫加速度

——武昌区公安分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成为村湾建设者、产业引导员和村民贴心人

        2016年打造黄金茶基地;2017年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每年稳定收益在10万元左右;2019年,农耕文化馆、民俗项目主体工程建成;2020年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村里建档立卡的6户贫困村民早已实现脱贫,他们的收入从之前的每年约3000元,增加至如今每年平均29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近20万元……这是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精准扶贫工作队驻点新洲区徐古街长岗山村交出的答卷。

    长岗山村,是新洲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属大别山余脉,受自然条件所限,村里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生活困难。2015年起,武昌区组建扶贫工作队来到长岗山村,武昌区公安分局选派干部长期入驻村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湾面貌,带动发展产业,提振村民致富信心,让穷山村跑出脱贫致富的“加速度”。

    11月5日,武昌区公安分局党委一行来到新洲区徐古街长岗山村调研扶贫工作,并向村委会送去精准扶贫资金30万元,同时慰问了当地困难群众。在调研过程中,武昌区公安分局负责人进一步指导长岗山村扶贫措施,要求分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要与村委会携手努力,致力于建立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困难群众脱贫之后持续稳定增收,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

                               

    长岗山村全貌。詹松 摄

         “武汉第一山”告别“靠天吃水”

       从武昌区出发,沿着蜿蜒狭窄的盘山公路,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长岗山村。

      漫步村内,只见一座座小院一字排开,院子外种着金黄的柿子树,再往山上走,一大片绿色茶园欣欣向荣。眼前如画般的田园美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景象。

    “山高泥多路难走”,回想起刚到村里驻点时的情况,扶贫工作队队长、武昌公安分局民警周锦先记忆犹新:“以前村内道路大部分是土路,一到雨雪天道路泥泞,外边的人进不来,里边的人出不去。”

      要致富,先修路!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决心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首先便是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为了尽快修好路,扶贫队员们扑下身子带头干。如今,村里已完成11公里通组硬化路,村湾内道路实现全线硬化,村民再也不用为雨雪天出行发愁。路通了,村庄也不再闭塞了。

    “多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所限,这里的村民饮水困难。”队员陈奎发说,解决了路的问题,还要解决村民的民生问题。

      他介绍,长岗山村位于武汉东大门处的将军山上,主峰海拔695米,素有“武汉第一山”之称。多年来,由于受到自然条件所限,这里的村民饮水困难,只能靠高位引流山泉水、打水井、储雨水、挑水等方式解决生活饮用水。但又因为泥沙较多,每逢下雨,接到的水都是浑浊的,没法直接用。

      他回忆,长岗山村通自来水之前,因水压不够,电热水器放不出来水,连水管都被泥巴糊住了,成为了摆设。队员们最开始驻村时,住在山上连澡都没法洗,只能简单擦洗。为解决平时的生活用水,队员们就开车下山,用矿泉水桶装好水,再运送上山,管上一两天,每个星期要下山拖两次水。

    “山区老百姓多年盼望解决吃水难题,我们也急切地想把群众的事情办好。”陈奎发说,这是事关脱贫攻坚的重大民生工程。

      为此,扶贫队员们多次就此事向区扶贫办及水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据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新洲区把包括长岗山村在内的几个偏远村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民生解困项目予以立项,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政策、资金支持。2018年,该工程方案获得市级批复,市、区两级投入专项资金1850万元,实施五级转压泵站和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将道观河水库的优质水源引上将军山,每级泵站提升高度约80—100米,五级转压引水提升高差约450—500米。相当于自来水坐上电梯,跨越150层楼。

    “如今村里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面刷黑硬化,大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路灯也渐渐亮起来,还有光伏发电站……”村民漆书山感慨,现在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好,让村里焕然一新,大家享到了政策的福。

      

    扶贫干部在茶园工作。

    詹松 摄

    扶贫干部检查光伏设备。

    詹松 摄

    武昌区公安分局给村民送慰问物资。

    孙逊供图

    武昌区公安分局院内摆上“农贸市场”。

    史伟 摄

       因地制宜带动产业脱贫

      村湾环境好了,还要抓好产业这个扶贫“主心骨”。好的扶贫项目是实地考察研究出来的,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村里的每一座山头,每一块产业基地都遍布着他们调研走访的足迹。

      在村部的楼顶上,成片的光伏发电板在太阳的照射下,反射出夺目的光芒。村干部徐贵平介绍,现在的村部原先是长岗山村小学,因孩子们都到柳河村的学校上学,村里的小学长期未被使用闲置下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将闲置的校舍翻修后建成了新的村部,原先老村部的平房则被改建成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卫生室。2017年,光伏发电项目拟落地长岗山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陪同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村湾里踏勘,介绍村里地势较高阳光充足的优势,最终明确村部楼顶区域的位置和朝向最适合设置光伏发电项目。当年7月,600多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安装到位,当年即为村里提供了10多万元的集体收益。

      黄金茶种植是长岗山村特色产业之一,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后,主动联系华农专家对黄金茶进行品质检测,检测结果发现长岗山村黄金茶氨基酸含量比同类产品高很多,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反复论证,工作队和村里协商决定扩大规模,立即向单位申请了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扩大产量、建设茶园的喷灌系统。目前,长岗山村209亩茶园现已初具规模,已开始新建厂房和购置炒茶机械,可安排6户村民打工增收致富,6户合计年收益超过3万元。茶田除草施肥修剪等工序还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收茶季高峰期一天就需50多名村民参与,每人每天可领到近百元工钱。

      长岗山村地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村周边还有800余亩原始森林,包含“潭龙瀑布”“豹龙谷”“卸甲寨”等自然风光。通往村里的红色旅游公路打通后,扶贫工作队队员们调查摸排闲置房屋,申报国家帮扶资金,完成了对三个村湾房屋的外墙美化工程,还利用闲置林场厂房打造民宿,通过打造旅游配套项目,打造农耕文化馆,引导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增加村民收入。

      徐贵平介绍,根据项目需要,村里设置了护林、保洁、管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让困难群众就业,让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人均每月可以挣到500元工资。

       如今,光伏发电、黄金茶园、民宿工程、油茶园、板栗园……一系列产业项目成为了长岗山村响亮的招牌。今年年初,村口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成,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届时,村里的农货、茶叶等产品将集中在该基地加工包装,形成自产自销的产业链。产业的兴旺,让村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真情帮扶提振致富信心

    “幸亏有他们,不仅捡回自己的一条命,为了让我安心住院,他们还帮我把田里的稻谷都割了。”说起扶贫工作队,长岗山村村民董爹爹感激不尽。

      此前在入户调查中,扶贫工作队队员发现村里64岁的独居老人董爹爹身体虚弱,就对他关照有加。

      9月23日下午,扶贫队员到董爹爹家探望时,敲门无反应,原来老人病重卧床,无法动弹。他们赶紧将董爹爹送至医院救治,并通知其在外打工的家人迅速赶回。

       在与老人及其家人的交流中,扶贫队员发现,董爹爹一直对田里的稻谷念念不忘,原来,老人种了近2亩田的水稻,如今已经成熟,他心里一直放不下,在病床上也喃喃自语:“真怕稻谷会烂在田里。”

    “必须要马上收割,碰到雨天,稻谷可能会倒伏发芽。”扶贫队员们找村民借来镰刀和手套,来到田间收割稻谷。

       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经过一下午的努力,四人协力把近2亩田的稻谷全部割完。

      稻谷收割完毕,大家又从附近的山上割来野藤将其捆好,再小心地经过田埂、穿过小河,把稻谷背到马路上。最终,他们将稻谷运到了董爹爹家里,让老人安心住院。

       42岁的徐明球也是长岗山村的贫困户之一。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身患疾病,还有两个女儿,徐明球的生活负担被扶贫队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扶贫队员联系培训机构减免培训费给村民们上课,培养职业技能。在学习了燃气热水器维修技术后,徐明球成了村里的检修师,平时村民安装维修热水器都会找他。但是村里人口少市场小,想靠着这门技术养家糊口还是比较困难。此时扶贫队员建议让徐明球到武昌去试试身手。

       2019年3月,来到武昌的徐明球隔三差五接到安装维修的活,但小女儿在武汉上幼儿园的费用太高,又让他打起了退堂鼓。

       此后的一个月里,得知这一情况的扶贫队员们往返奔走于区教育部门、学校和徐明球的租住地,了解贫困户子女的相关入学政策,向学校说明贫困户的特殊情况,终于为孩子争取到了幼儿园的费用减免就读机会。

       52岁的村民钟兵旺,2015年爱人因病去世,留下年仅8岁的女儿。失去爱人的悲痛加上照顾孩子的重担,让他意志消沉。曾有一次他鼓起勇气去汉口务工,不料接到通知说孩子不见了,找遍学校和孩子外婆家无果,结果发现没有钥匙的孩子站在自己家门外,硬要找爸爸。

    “这家里得有个帮手”,扶贫队员们动起脑筋,托村民帮钟兵旺打听对象。经多方打听,得知附近万岗村有一个离异妇女蔡金花,日子过得比较艰苦。经过扶贫队员牵线搭桥,两人于2019年2月结婚。

         有了家庭,钟兵旺又有了奔头。婚后一个多月他又开始到市内打工。

    “今年在外工作大半年,至少挣了3万多!”钟兵旺比划着向媒人扶贫队员们报告,他说:“我们这个家会念你们一辈子的好”。

      “走亲戚集市”成为消费扶贫样板

       今年年初,长岗山村的20多位村民,应邀到武昌区公安分局“走亲戚”,武昌区公安分局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大家,并带领大家一起参观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还让他们登上了梦寐已久的黄鹤楼。

        次日,武昌区公安分局院子里,长岗山村的村民摆起“集贸市场”,虽然气温很低,扶贫队员们依然忙出一身汗,帮村民们整理摊位上的农副产品。下班时,民警们纷纷来到摊位前购买土特产,用实际行动消费扶贫。

         集市上,知道是在扶贫工作队的单位摆摊,村民们相当热情:“都商量好了,统一按批发价!”知道是村民们摆的集市,民警们买得也很是爽快:“不谈钱,装袋就行了!”

        一座在公安局里开起的“农贸市场”,让一大批新洲区贫困村的生态养殖农产品和纯手工制作土特产走出山区,走向市场,也让受帮扶村民对扶贫工作的感激之情得以抒发。这座“农贸市场”作为城乡连接的桥梁,让村民和农产品“走出来”,助力乡村振兴,为天然农副产品搭建销售平台,寻找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了定点扶贫村农民收入。既全面呈现了产业扶贫成果,也践行了消费扶贫理念。据悉,“走亲戚集市”模式作为全市首创,已在全区的23支驻村工作队,53个对口帮扶单位继续巡回开展。

                                                                      

                                                                                  (作者:刘继平 卞鸿飞      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