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富了百姓强了队伍——武汉市新洲区脱贫攻坚战掠影

2020-10-16 10:36
来源:武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精准扶贫 富了百姓强了队伍

——武汉市新洲区脱贫攻坚战掠影

美丽的新洲区徐古街谢店村。

美涛种植专业合作社“扶贫桃”大丰收。

贫困户住进了安全的改建房。

武汉市城管委扶贫队员骑摩托车奔走在扶贫路上。

新洲三店街龙丘瓜蒌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地处武汉东大门的新洲区,在城市,在田野,在山村,看到了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扶贫场景。

扶贫,锻造了干部队伍

镜头一:第一次见到姚家欣,是在村口的堰塘边。他骑辆颇具乡土气息的摩托车,沿村道从稻田那头来。停车,熄火,迎上来真诚地打招呼,领着我们去看香菇大棚、看养殖基地、看村里的碾米厂。这些可都是他们扶贫工作队的宝贝疙瘩哩。

姚家欣是武汉市城管委派驻新洲区徐古街谢店村的扶贫干部。这几年,与他一起驻村的4名扶贫干部,在这离武汉城区近百公里的小村里牵头修堰塘、清淤泥、引项目、搞产业。里程表显示:他们自费购置的摩托车,已经在村里跑了2万多公里。因为作风扎实、真心实意为村里发展产业、办实事,扶贫干部深得群众信任。他们正是活跃在1500 平方公里新洲土地上,许许多多扶贫队伍、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

新洲做法:近年来,新洲坚持抓好党建促脱贫,加强扶贫队伍建设。为了建强带头人队伍,新洲选派147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党组织名誉书记、发展顾问。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的方式,为全区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选聘98名村干部助理,选派38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任职。

为了激活农村党员队伍,新洲开展“党员联户积分争星”活动,全区共成立10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联户帮扶3200多名困难群众。创新实施“红色基金”,截至2020年,共发放“红色基金”410.6万元,除对408名特困党员进行了帮扶救助外,还列支119万元支持30名有致富技能但缺乏资金的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

为了优化驻村帮扶工作队伍,新洲将88名市派“第一书记”纳入街镇班子成员管理,实行市、区、街和派出单位联考联评制度。大力开展“联村联户、帮贫帮困”活动,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联系帮扶困难群众6000多名,共建民生项目520个。

为了提高扶贫工作质量,新洲实施“精准扶贫人才服务计划”,选聘100余名科技扶贫指导员进驻贫困村,提供技术和信息指导。持续实施“农村村级班子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区电大办学,共培养900余名“农民大学生”。 88个市派驻村工作队和102个区派驻村工作队、600多名工作队员扎实开展驻村帮扶,每周“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及时帮助贫困户解决日常生产生活困难,增进感情。

脱贫攻坚是干部的练兵场。新洲区明确了在脱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鲜明导向。2018年以来,该区共选拔19名能吃苦、肯担当、善抓发展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贫困街镇领导班子中,有10名街镇中层干部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提拔进入街镇领导班子,有6名贫困街镇领导干部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3名干部因脱贫攻坚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全区履职尽责拼搏赶超突出个人。

专家点评: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苏娜认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在于有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扶贫是一项伟大且艰苦的事业,尤其是驻村扶贫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往往比较艰苦。但越是艰苦环境、吃劲岗位,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磨砺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增长干部的才能。“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扶贫淬炼的是干部的能力,锻造的是能打硬仗的队伍。

扶贫,造福了乡村百姓

镜头二:轻轻叩门,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了。肖丽探出头来:“来了,快请进。”

新洲区三店街徐贵村村民肖丽一家,因病致贫,原来住的老房子到处漏水,一到雨天就发愁。扶贫干部主动上门帮助解决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安排肖丽到村里的瓜蒌基地工作。“一年有一万多块,比外面打工强,主要是还能照顾小孩、照顾家里。”

肖丽说,现在她家不仅享受到了相关救助政策,而且住进了结实的改建房,再也不用为下雨发愁了,一家人也早就脱了贫。

10月12日,我们上门调研,肖丽的丈夫外出打工去了,她正在准备午饭。在她家转转,我们看到,小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墙角的南瓜长得茂盛。

在徐贵村千亩瓜蒌基地,我们看到绿色的藤条上结出了难以计数的瓜蒌。这不起眼的瓜蒌是浑身是宝的“金果果”,千亩瓜蒌基地正带动徐贵村以及周边的左桥村、石桥村的40余户贫困户共同致富。

新洲做法:近5年来,新洲区共统筹整合各级资金70.78亿元用于精准扶贫,重点发展扶贫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按照“分类扶、整体富”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

为保证脱贫的可持续性,新洲通过产业扶贫“夯基础”,5年来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58138.2万元,建设扶贫产业项目2736个。在产业布局上,利用老区街镇山地丘陵较多的特点,变不利地形为资源优势,围绕“一体”(仓埠田园综合体)、“一线”(红色旅游线)、“一镇”(凤凰建制镇),打造本土特色产业品牌,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茶叶、油茶、林果(苗木)、食用菌及乡村休闲游等农业优势产业。全区参与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71家,一批成规模、有特色的扶贫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仓埠的桂花苗木,凤凰的茶叶、葡萄,旧街的白茶、油茶等,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一村一企一品”的产业发展帮扶新模式,融入产业发展贫困户达2829户、7607人,占有劳动力贫困户的57.6%、受益总人数的43.1%,有效带动和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也为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促进贫苦户劳动力技能提升,新洲通过教育培训为贫困人口“增技能”,并通过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村企对接活动等途径推荐安排贫困人口务工7783人。

为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新洲通过医疗救助“保健康”,88个贫困村完成“五化”卫生室建设。订单培养了200名乡村村医;每年为全区所有贫困人口全额补助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5年来,共为47150人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基本医疗费用23643.18万元,为14343人次贫困人口报销门诊特殊慢性病(重症)医疗费用1717.28万元。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贫困户基本医疗综合报费率达到90%以上。

为了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新洲通过助学扶智“托希望”,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行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资助,5年来,共为24026人次贫困户子女资助6024.867万元。全区无一名贫困户子女辍学,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为了实现社会保障公平,新洲通过政策兜底“强保障”。从2016年到2020年,农村低保、五保标准年年递增,低保户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320元提高到680元,五保户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1280元。

为了改变贫困户的生活面貌,新洲通过基础建设“美环境”。对983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新建农村公路272公里。88个贫困村全部达到市“清洁村”标准,村湾道路、宽带网络、农村公交实现“村村通”,每村都建有标准化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专家点评:省委党校副教授李珊珊认为: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民生保障上下足绣花功夫,努力提高保障品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脱贫,提振了干群精神

镜头三:“从前,最愁的就是挣不到钱。如今,我想的是怎么把鱼养大、卖个好价钱,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干。”在新洲区仓埠街盛咀村养殖场旁,李清梅给我们讲她的生意经,思路清晰,充满自信。

2018年,贫困户李清梅一家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武汉农商行的帮助下,申请到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发展鱼塘养殖。“去年我养鱼除去成本赚了近2万元,接下来我想扩大养殖规模,再多流转一些荒地。”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还有明显改善的生产生活环境,让这个曾经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洲做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10月,精准扶贫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吹响。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新洲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全面动员,全民上阵,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举全区之力投入脱贫攻坚战。历经5年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减贫目标任务。

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新洲区共确定8个老区街镇、88个贫困村、7139户、21833名贫困人口。

2018年,全区建档立卡88个贫困村、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出列,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15923元增长到2019年的22097元。农村贫困地区环境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高。

专家点评: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信华表示,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致富户,一路走来,一些贫困户“依”的是精准扶贫政策,“靠”的是自身坚定的发展信心。扶贫,关键在于扶志,在于激荡困难群众靠自身努力,创造更美好生活的精气神。

来源:《湖北日报》